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理论书籍 > 中医临床 > 中医内科学2
编号:10412279
肺胀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中医内科学2》
     一、概述

    1.概念

    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,迁延不愈,肺脾肾三脏虚损,从而导致肺管不利,肺气壅滞,气道不畅,胸膺胀满不能敛降。临床表现见喘息气促,咳嗽,咯痰,胸部膨满,憋闷如塞,或唇甲紫绀,脘腹胀满,心悸浮肿等症。重者可出现昏迷、喘脱等危重证候。

    2.历史沿革

    肺胀源于《内经》,发挥于汉代张仲景,成熟于后世历代医家。

    ⑴《灵枢·胀论》说:“肺胀者,虚满而喘咳。”《灵枢·经脉》又说:“肺手太阴之脉,……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而喘咳。”

    ⑵《金匮要略·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》指出本病的主症为:“咳而上气,此为肺胀,其人喘,目如脱状。”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》中对支饮“咳逆倚息,气短不得卧,其形如肿”的描述亦与肺胀相类似。

    ⑶《诸病源候论·咳逆短气候》记载肺胀的发病机理是由于“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,咳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,肺胀则气逆,而肺本虚,气为不足,复为邪所乘,壅塞不能宜畅,故咳逆短气也”。可见肺胀的主要病因是久病肺虚。

    ⑷金元以后,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充实和发展。

    《丹溪心法·咳嗽》说:“肺胀而嗽,或左或右不得眠,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。”提示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。

    《证治汇补,咳嗽》认为肺胀:“有气散而胀者,宜补肺,气逆而胀者,宜降气,当参虚实施治。”说明对肺胀的辩证论治当分虚实两端。

    3.范围
, 百拇医药
    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支气管扩张、重度陈旧性肺结核等合并肺气肿,慢性肺原性心脏病、肺性脑病、矽肺等疾病出现肺胀的临床表现时,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。

    二、病因病机

    (一)病因

    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,痰瘀潴留,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。

    1.久病肺虚 若内伤久咳、久喘、久哮、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息,迁延失治,一者导致肺气受损,二则导致痰浊滞留,伏着于肺,致肺气壅滞不畅,久则气还肺间,肺气胀满不能敛降,而成肺胀。

    2.感受外邪 素体肺虚,久病损伤肺气,肺虚卫外不固,六淫之邪每易反复乘袭,或因吸烟过度,空气污染,邪壅肺气,气道不利,诱使本病反复发作,病情日益加重。

, 百拇医药     3.痰挟血瘀 病久,或年迈、或禀赋不足,肺气肺体损伤,内有郁结之痰,复原外邪,肺气郁闭,气郁痰阻日久,可致血液运行不畅,致使痰瘀相结于肺,甚则病及于心,导致肺气壅滞,而成肺胀。

    (二)病机

    1.基本病机

    久咳、久喘、久哮、复感外邪,肺之体用俱损,呼吸机能错乱,气壅于胸,滞留于肺,痰瘀阻结肺管气道,导致肺体胀满,张缩无力,不能敛降而成肺胀。

    2.病位

    首先在肺,继则影响脾、肾,后期病及于心。亦可累及于肝。

    外邪犯肺,或痰浊阻肺,致宣降不利,上逆而为咳,升降失常则为喘,久则肺虚,主气功能失常。若肺病及脾,子耗母气,脾失健运,则可导致肺脾两虚,并酿生痰浊。肺为气之主,肾为气之根,肺伤及肾,肾气衰惫,摄纳无权,则气短不续,动则益甚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3.病理性质

    本病属本虚标实之候。本虚为肺脾肾三脏功能的亏虚。标实为存在许多病理因素。肺胀的病理因素主要为外邪、痰浊、水饮、气滞与血瘀互为影响,兼见同病。本虚与标实之间常相互影响。

    痰的产生,病初由肺气郁滞,脾失健运,律液不归正化而成;惭因肺虚不能化律,脾虚不能转输,肾虚不能蒸化,痰浊潴留益甚,喘咳持续难已。由于脏腑功能失调,机体的防御机能处于低下状态,故易复感外邪,诱使病情发作和加剧。如内有停饮,又复感风寒,则可成为外寒内饮证。感受风热或痰郁化热,可表现为痰热证。

    在病变的不同时期,病理产物的表现各有特点,一般而言,初期以痰浊为主,继则痰瘀并见,后期则痰浊、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。

    4.病机转化

    主要为病变脏腑之间的转化及各病理产物之间的相互影响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⑴病变及脾,脾运不健,可见纳差,脘腹胀满;脾不统血,可见吐血、便血。

    ⑵病及于肾,肾主水,肾阳衰微,则气不化水,水邪泛溢则浮肿,上凌心肺则喘咳心悸。

    ⑶肺与心脉相通,肺气辅佐心脏运行血脉,肺虚治节失职,则血行涩滞,循环不利,血瘀肺脉,加之肺气虚,血滞气郁,由肺及心,临床可见心悸、紫绀、水肿、舌质暗紫等症。

    ⑷心阳根于命门真火,肾阳不振,进一步导致心肾阳衰,可呈现喘脱危候。

    ⑸痰浊或痰热内扰,蒙蔽心窍,心神失主,则意识朦胧、嗜睡甚至昏迷。

    ⑹痰热内闭,热邪耗灼营阴,肝肾阴虚,阴虚火旺,肝火挟痰上扰,气逆痰升,肝风内动则发生肢颤、抽搐。

    ⑺痰热、肝火迫血妄行,则动血而致出血。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三、诊断

    1.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,胀闷如塞,喘咳上气,痰多及烦躁、心悸等,以喘、咳、痰、胀为特征。

    2.病程缠绵,时轻时重,日久可见面色晦暗,唇甲紫绀,脘腹胀满,肢体浮肿,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。病重可并发神昏、动风或出血等症。

    3.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,及反复发作史,一般约经10~20年形成;发病年龄多为老年,中青年少见。

    4.常因外感而诱发,其中以寒邪为主,其次过劳、暴怒、炎热也可诱发本病。

    5.体检可见桶状胸,双肺可闻及哮鸣音、痰鸣音或湿性罗音,心音遥远,胸部叩诊为过清音等肺气肺体征或左心扩大的征象。

    6.X线检查、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四、鉴别诊断

    肺胀与哮病、喘证的临床表现,有其类似之处,其区别如下:

    1.哮病 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,常突然发病,迅速缓解,且以夜间发作多见,其证候特点与肺胀的喘咳上气有显著的不同。

    2.喘证 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,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,常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症和治疗的重点。而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迁延不愈发展而来,喘咳上气,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。

    五、辨证论治

    (一)辨证要点

    1.辨标本虚实

    肺胀总属标实本虚,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。一般感邪发作时偏于标实,平时偏于本虚。标实为外邪、痰浊、瘀血,早期以外邪、痰浊为主,渐而痰瘀并重,并可兼见气滞、水饮错杂为患。后期痰瘀壅盛,正气虚哀,本虚与标实并重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咳逆上气,痰涎壅盛,属痰浊;咳逆上气,面浮肢肿,心悸尿少,属水饮。咳逆上气,胸中膨膨胀满,不能平卧,属气滞。咳逆上气,面色晦暗,唇舌紫绀,为瘀血。

    2.辨脏腑阴阳

    肺胀的早期以气虚或气阴两虚为主,病位在肺脾肾;后期气虚及阳,以肺、肾、心为主,或阴阳两虚。

    咳逆喘息,胸闷胀满,气短怕风,稍劳即著,病位在肺;咳喘胸满,脘痞痰多,倦怠乏力,病位在脾;喘咳气短,动则喘甚,呼多吸少,病位在肾;咳逆上气,心悸气短,唇舌紫绀,病位在心。

    (二)治疗原则

    治疗当根据感邪时偏于邪实,平时偏于正虚的不同,以扶正与祛邪的为原则。标实者,根据外邪、痰浊、水饮、气滞、血瘀病邪的性质,分别采取祛邪宣肺(辛温、辛凉),降气化痰(温化、清化),温阳利水(通阳、淡渗),利气降逆,活血化瘀,甚或开窍、熄风、止血等法。本虚者,当以补养心肺,益肾健脾为主,或气阴兼调,或阴阳兼顾。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,救阴回阳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(三)分证论治

    1.外寒内饮

    症状:咳逆喘满不得卧,气短气急,咯痰白稀,呈泡沫状,胸部膨满,口干不欲饮,周身酸楚,恶寒,面色青黯,舌体胖大,舌质暗淡,舌苔白滑,脉浮紧。

    治法:温肺散寒,降逆涤痰。

    方药:小青龙汤。

    方中麻黄、桂枝、干姜、细辛温肺散寒化饮;半夏、甘草祛痰降逆;佐五味子、白芍,使散中有收。

    加减①痰多者,加浙贝母、杏仁化痰;咳痰不利者,加桔梗宣肺利气。

    ⑵若咳而上气,喉中如水鸣声,表寒不著者,可用射干麻黄汤。

    ③饮郁化热,烦躁而喘,脉浮,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2.痰热郁肺

    症状:咳逆喘息气组,胸满烦躁,目睛胀突,痰黄或白,粘稠难咯,或发热微恶寒,大便干结,口渴欲饮,舌质暗红,苔黄或黄腻,脉滑数。

    治法:宣肺泄热,降逆平喘。

    方药:越婢加半夏汤。

    本方用麻黄、石膏,辛凉配伍,辛能宣肺散邪,凉能清泄内热;生姜、半夏散饮化痰以降逆;甘草、大枣安内摄外,以扶正祛邪。

    若痰热内盛,痰胶粘不易咯出者,加鱼腥草、黄芩、瓜篓皮、贝母、桑白皮等以清热化痰利肺。痰鸣喘息,不得平卧者,加射干、葶苈子泻肺平喘。痰热互结,便秘腹满者,加大黄通腑泄热以降肺气。痰热伤律,口舌干燥,加花粉、知母、麦门冬以生津润燥。

    3.痰瘀阻脓
, 百拇医药
    症状:咳嗽痰多,色白或呈泡沫,喉间痰鸣,喘息不能平卧,胸部膨满,憋闷如塞,面色灰白而暗,唇甲紫绀,舌质暗,或暗紫,舌下脐筋增粗,苔腻或浊腻,脉弦滑。

    治法:涤痰祛淤,泻肺平喘。

    方药:葶苈大枣泻肺场合桂枝茯苓丸。

    方中用葶苈子涤痰宣肺,以开泄肺气;佐大枣甘温安中,而缓药性,使泻不伤正;桂枝通阳化气,茯苓除湿化痰,丹皮、桃仁、赤芍助桂枝通血脉,化淤滞。还可加三子养亲汤化痰下气平喘。若腑气不利,大便不畅者,加大黄、厚朴以通腑泻热。

    4.痰蒙神窍

    症状:意识模糊,谵妄,烦躁不安,撮空理线,表情淡漠,嗜睡,昏迷,或肢体润动,咳逆喘促,或伴痰鸣,舌质暗红或淡紫,或紫绦,苔白腻或淡黄腻,脉细滑数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治法:涤痰,开窍,熄风。

    方药:涤痰汤、安宫牛黄丸、至宝丹。

    方中用半夏、茯苓、橘红、胆南星涤痰熄风;竹茹、枳实、甘草清热化痰;人参扶正防脱。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。若痰热内盛,身热,烦躁,谵语,神昏,舌红苔黄者,加黄芩、桑白皮、葶苈子、天竺黄、竹沥以清热化痰;热结大肠,腑气不通者,用凉膈散或增液承气汤;肝风内动,抽搐加钩藤、全蝎、羚羊角粉凉肝熄风;淤血明显,唇甲紫绀加红花、桃仁、水蛭活血通脉;如热伤血络,见皮肤粘膜出血、咯血、便血色鲜者,配清热凉血止血药,如水牛角、生地、丹皮、紫珠草、生大黄等。

    5、肺肾气虚

    症状:呼吸浅短难续,咳声低怯,胸满短气,甚则张口抬肩,倚息不能干卧,咳嗽,痰白如沫,咯吐不利,心慌,形寒汗出,面色晦暗,舌淡或黯紫,苔白润,脉沉细无力,或有结代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治法:补肺纳肾,降气乎喘。

    方药:补虚汤合参蛤散。

    方中用人参、黄芪、茯苓、甘草补益肺脾之气;蛤蚧、五味子补肺纳肾;干姜、半夏温肺化饮;厚朴、陈皮行气消痰,降逆平喘。还可加桃仁、川芎、水蛭活血化淤。若肺虚有寒,怕冷,舌质淡,加桂枝、细辛湿阳散寒,兼阴伤,低热,舌红苔少加麦冬、玉竹、知母养明清热。如见面色苍白,冷汗淋漓,四肢厥冷,血压下降,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,急加参附汤,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,回阳固脱。另参附、生脉、参麦、参附注射液也可酌情选用。

    6、阳虚水泛

    症状:面浮,下肢肿,甚则一身悉肿,腹部胀满有水,尿少,心悸,喘咳不能平卧,咯痰清稀,怕冷,面唇青紫,舌胖质黯,苔白滑,脉沉虚数或结代。

    治法:温阳化饮利水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方药:真武场合五苓散。

    方中用附子、桂枝温肾通阳,茯苓、白术、猪苓、泽泻、生姜健脾利水,白芍敛阴和阳。还可加红花、赤芍、泽兰、益母草、北五加皮行血利水。水肿势剧,上演心肺,见心悸喘满,喘息不得卧者,加沉香、黑白丑、椒目行气逐水。

    六、转归预后

    肺胀的多种证候之间,存在着一定的联系,各证常可互相兼夹转化。其预后受患者的体质、病情、环境等影响。凡体质强,病情轻,环境较好,加之医疗措施得当,摄生有方,重视康复者,可使病情基本稳定,带病延年,反之则迁延恶化。若出现阳虚水泛,肺肾气虚欲脱或痰蒙心神,病转危重,如不及时救治则预后不良。

    七、预防与调摄

    肺胀由多种慢性肺脏疾病的后期转归而成。因此在预防方面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。还要防止感冒,尤其对老年、久病体虚的思者,凡近期内咳喘突然加剧,痰色变黄,舌质变红,虽无发热恶寒表证,亦要考虑复感外邪病情加重的可能,应及时诊治,阻断病势的发展。要预防内伤咳嗽迁延不愈,发展成为本病。乎家宜适寒温,节饮食,调情志,戒烟酒,远房事,加强体育锻炼。

    结语

    肺胀病因以久病肺虚为主,由于反复感邪,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。病位在肺,继则影响脾以后期及心。病理性质多为气虚、气阴两虚,发展为阳虚。在病程中可形成痰、饮、淤等病理产物。标本虚实,常相兼夹,或互为影响。在本虚的基础上,痰浊与淤血交阻,是其主要的病机特点。气虚血痰淤则贯穿于肺胀之始终。治疗当根据感邪时则偏于邪实,平时偏于正虚的不同,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法。但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则应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全过程。, 百拇医药